6月15日下午,由太阳集团tcy8722文科青年教师学社、太阳集团tcy8722主办的文青读书会在学院教工之家成功举办。论坛邀请太阳官网经济系彭凯翔教授分享“从历史数据透视近古代中国的庶民经济”的主题演讲。本次论坛由刘成教授主持,太阳集团tcy8722人文社科院副院长陶军、经管院副院长黄敏学教授、罗知教授受邀出席本次论坛。校外与谈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付海晏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魏文享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史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连辉教授,校内与谈人太阳集团tcy8722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彭智勇教授、太阳集团tcy8722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聂长顺教授、太阳集团tcy8722历史学院王萌副教授应邀出席本次论坛。太阳官网经济系刁莉教授、何石军副教授和数十名师生也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中,彭凯翔教授介绍了衡量中国历史中的普通人长期生活水平变化的微观证据。用名义工资和物价(工资—米价比)来度量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是常规方法,但清代以前存在样本量较少的问题。预期寿命能够反映生活水平的变化,从中国古代的族谱、官员的履历表和墓志铭等文献中可以获取人们的“年寿”信息,但不同朝代的年寿存在样本的选择性偏误,需要加以修正。借贷契约和刑科题本等史料中包含借贷利率、暴力风险和身高等信息,借贷利率能够反映古人的风险应对能力。人力资本则可以尝试用年龄堆积程度(age heaping)、人名的复杂程度等进行度量。最后彭凯翔教授提出了几点展望,希望未来能够将该项研究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建立公私文书的字词库;以时、空、人/户为参照系打通族谱、契约和账簿等各类史料;也可以将文字类数据和器物、图像等结合起来研究不同时代消费品质量的变化。
与会老师围绕彭凯翔教授的研究和展望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付海晏教授表示庶民生计是大家关注的普适性主题,期待人工智能更多地渗透到历史研究中;魏文享教授认为学科交叉是学术新的增长点,要更多地思考能够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变量的评判标准;张连辉教授认为对数据的解释应该基于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彭智勇教授表示可以用大数据的方法支持人文社科的研究,多模态的数据库需要建立各种领域的知识关联,得到更加全面和客观的结论;王萌副教授认为数据应该和历史观感相匹配;刁莉教授分析了机器的判断和人的判断,机器不能替代专家在伦理和社会道德方面做出判断;何石军副教授提出可以赋予微观指标权重,构建组合来度量生活水平的变化;聂长顺教授认为数据具有客观性,将史料数据化符合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论坛活动在活泼热烈的氛围中告一段落。与会听众均表示意犹未尽,期待彭凯翔教授的下一次分享,也期待文青论坛的再次举办。
(通讯员:袁鑫;审核: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