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洗尽铅华,《故乡的小河》乡情浓郁——未来网记者访太阳官网副院长叶永刚教授
时间:2006-03-14  阅读:

叶永刚,男,1955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太阳集团tcy8722教授,经济学博士,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年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

工作简历及教学情况:

1979-1983年,在太阳集团tcy8722经济系攻读经济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1990年,在职攻读,并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96年-1997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修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1997年至现在,先后担任副系任、系主任、副院长等行政职务。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近年来承担的教学课程有:国际金融、外汇经营管理、金融工程、衍生金融工具、固定收入证券、金融工程专题、金融经济学专题等。

其科研情况论文著作情况:

近年来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境外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定价权的影响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有“人民币兑外币远期结售汇市场研究”,横向项目有“中国建设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设计与实施”、“期货公司风险内控体系研究”等10多项。

其获奖情况:

《金融工程概论》获2002年 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设计与实施》获2005年太阳集团tcy8722文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梦中的小河》

那是一种错觉

我看长江的时候

总觉得很窄很短很近

我看故乡的小河

却觉得

故乡的小河很宽很长很远

“大别山下有个黄陂县(现改为武汉市黄陂区),黄陂县有个六指镇(现改为六指街),六指镇有个群建村,群建村有一个下叶湾,下叶湾的村前,有一条美丽的小河。那条小河,日日夜夜,唱着动人的歌谣,流向北湖,流向长江,流向一望无际、烟波浩淼的海洋。”

黄陂县,他童年生活的地方。那里有他许多美好的记忆,他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那里,那里的乡亲们遵循着老一辈的生活方式,脸朝黑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人们终日劳作在那块土地上。

故乡有一条小河。小河的水清澈透明,水下有游动的小鱼和浑圆的鹅卵石,河水日夜不息沿着曲曲弯弯的河道流向下游。也许,河的岸边还有几株垂柳。夏天,他和小伙伴一起在河里玩耍嬉戏。偶尔发现一条小鱼,孩子们兴奋的争先恐后的去捉,鱼跑了,人跌到水中,弄的浑身水淋淋。玩累了,就捡河底那些好看的小石子。

离乡27年后,他满怀深情的把故乡的小河编织成了一首首美丽的诗,优美的笔触一点一滴的记录着故乡的小河,故乡的水牛,故乡的田野。“开阔的意境、浓郁的诗情化为万里长空,诗人展开一双文字的翅膀,带领我们到梦想的国度翱翔”。

2006年1月,太阳集团tcy8722副院长叶永刚教授的诗集《故乡的小河》出版了。所得稿费将被全部捐献给他的故乡。一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缘何喜欢上文学创作,他和他的故乡之间又有怎样的动人故事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了叶教授的办公室。

他是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但是面对我们,他侃侃而谈的,是诗歌,他像个普普通通的长辈,用诗样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27年前的一个小村庄。此时的他,更像一位诗人而不是领导。

关于院长、老师和诗人

太阳集团tcy8722的副院长、同学们非常敬佩的老师、诗人,这三个头衔不由得让我们脑海中闪现出一个词语“知识分子”。对于院长、老师、诗人这三个身份,他最喜欢哪一个呢?面对记者的这个试探性的开场白,叶老师回答:“我还是喜欢平时写点小诗。我觉得在诗歌里的我才是真正的自己。”

从一开始的辅导员到后来的副系主任、系主任,到现在的副院长,他一直在做行政工作。在大学里,行政工作是需要奉献的,是要为别人服务的。行政工作很烦琐,他不得不去处理很多的矛盾、冲突,还会受很多的委屈。很多时候他会觉得烦。当然,行政工作也有快乐的地方——看着自己把一件一件的事情做成功了。

这个社会不仅筛学生,也在筛老师。你的文章出不来,上的课学生不喜欢,所有人都是看在眼里的。作为一个老师很累,他的压力很大。

工作是他的职业,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苦和累都无法避免。他认为,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所有的人从心理上来讲都是个病人,都是需要安慰的,而且永远需要安慰。他的工作客观的摆在那里,给他带来烦恼。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也需要安慰。所以喜欢写诗,心理憋着不舒服的时候就写几句,权当是在发泄,并不是为了发表。

诗歌是把一个一个的词汇、一个一个的画面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能够感动人的东西。“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气馁的时候、都会有想放弃的时候、泄气的时候、有不想干的时候,而这个时候,诗能够安慰你。它不仅可以给你鼓劲,还可以安慰你。”在很大程度上,诗歌是用来给自己鼓劲的。

“黑夜追赶着我,我追赶着太阳”

“生活本身是很难忍受的。有了诗,生活就变的好受一点。写诗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发泄。”他在尝试,作为一个经济学的教授,一个平凡的老师,能不能够带着诗走路,唱着歌走路。沉默着走路总是单调的,他想唱着歌走路,把自己想到的东西都写下来,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

对诗歌,他有很多的思考。他认为,诗歌不应该只是一种文学的体裁,一种艺术的形式,它应该是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和一种境界,一个比较高层次的境界。人应该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几十年一晃而过,人应该心情愉悦的度过自己短暂的人生。但是现实生活不断的让人不愉快,甚至把烦恼压在人身上。“在苦难的人生中不断追求、奋斗、品尝苦难,那生活不就是诗了吗?人不就是一首诗了吗?”他用一种文学的形式把自己对生命,对生活的感受、把在苦难中的体会表达出来。

“对于这本诗集,如果你非要说最喜欢哪一首的话,我最喜欢《晚霞》。”

“黑夜追赶着我,我追赶着太阳”。

“因为这首诗将伴随我人生的整个历程。”他说,当人活到一定的岁数,就会觉得人生的路越走越窄,那就象黑夜。 “其实这首诗是很无奈的,是自己给自己打气,是一种自我激励。” 鼓励着自己在走向终点的时候要有追求,要有“黑夜追赶着我,我追赶着太阳”的斗志。

“我一直把诗当作我在社会上存在的一种方式。”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人们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选择的生活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他选择了诗歌。因为太忙,有行政工作,又有教学任务、科研任务,所以选择了随笔性质的诗歌,想到哪写到哪,发不发表无所谓。表达了,心里就舒坦了,就有勇气面对生活中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他就是这样用诗来调整心情的。诗是他的一种生存方式。

边走边思考边写作的流浪汉

叶教授说,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面对不同的事情的时候他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当年他追求的是从农村走出来。而走出来以后首先考虑的是生存的问题。他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在报纸上发表诗歌散文。上了大学、参加工作以后很长时间没有进行过文学上的创作。直到有一天,他觉得,让过去一片空白着实可惜。于是开始用笔,记录自己的感觉,记录那些他终身难忘的人和事。

一直以来,他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流浪汉,边走边思考边写作。他觉得他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工作之余还用笔留下一点痕迹。把自己想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记录下来。

他诗里写的都是距离现在20多年前的事了。当年的事在他的脑海中反复回放,让他有更深刻的感悟。“诗歌需要沉淀。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和酝酿的诗往往能给人更多的启迪。”

而当他看到他的这些记录对社会有用的时候,他把它们拿了出来,得到的稿费留给那些他日夜挂念的人们。

“路修好了,村里的小伙娶媳妇也容易一些”

在诗集的自序《故乡的那条小河》,叶教授写到“总想着为自己的故乡做点什么,做点什么呢?我不是企业家,没有能力捐资或者投资,让家乡旧貌换新颜。我不是当权者,也没有能力给家乡拨钱划款,让家乡的泥泞小路变硬变宽。我只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教书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远离家乡的读书人,用他自己的工资,帮助家乡修桥铺路。

“听说您把稿费捐给了故乡了?”

“稿费捐了那是很正常的事。我在这里基本生活都有了,我们就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钱主要是用来修池塘用的。”

他原来居住的村子有三个池塘,长年失修,已经垮了,但是没人清理。现在他要把它筑起来。池塘建起来以后村里就一年四季旱涝保收了。而在此之前,他已经帮忙把通往小村的水泥路建起来了,他们还计划在村子里面修一条路,确保汽车到达到每户人家的门口。“我现在生活有了保障,有自己的工资,有公费医疗,还有养老保险。现在就想为家乡做点事了。”叶教授的妹妹是下岗工人,他也给予了她很多资助。

“帮村里做些事是很有意义的,路修好了,村里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村子建设得更漂亮了,村里的小伙娶媳妇也容易一些。”

我想回乡

黄陂,武汉市的郊县之一,叶教授念念不忘的故乡。《故乡的小河》里的恋乡情绪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都是细腻而柔绵的乡土诗,表达的都是的对故土的热爱,而叶教授表达的,恐怕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渴求吧。

“您能给我们描述一下您每次回乡的心情吗?”

“每次回乡心情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次回乡都是高兴的。”

生活里他有很多的烦恼,每当这个时候就想回乡。人活着最大的问题是生死的问题,人们对于自己的那一个世界是永远也想不清楚的。但是人们不得不想:我从那里来,我也将回到那里去。离开了故乡,无论在哪里都是过客、都是流浪儿、都是游子。而故乡,有他从小一起玩耍的朋友,有曾与他朝夕相伴的父老乡亲。每当心情压抑他就想回去,回去了,心情也就好了。

“我想回去,那里有与我一起长大的朋友,有我童年玩耍的地方,有我的父老乡亲。我是从那里来的,也将回到那里去。”

“大学生走进社会,首先要学会忍耐”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著名的“苦吟诗人”臧克家1932年创作的《老马》运用象征手法,以马喻人,对那个时代劳动民众的悲苦命运作了形象的写照。

“在屠刀下,依然,望着这个世界,充满着,无限的依恋”(《牛眼》)。70多年后的今天,叶教授在《故乡的小河》这本诗集里多次写到了牛。他把牛看作是亲密的伙伴。他12岁回家,当了三年专职的放牛娃,跟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牛经常挨鞭子,但是即使它挨了鞭子也不抬头,低着头往前走。而催赶它的人也是很无奈的,也是为了那一点点收成。人和牛都有自己的难处。”牛的背后有很多农村的风情、生活,但是实际上他是在写人。

“人都是生活在无奈当中”。在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叶教授的脸上流露出一丝的无奈。“我们都生活在现实当中,总是扮演着双重角色,支配着人和受人支配着。当你处在一定的位置,你不得不拿起鞭子抽打别人,而另一个时刻挨打的可能就是你。”

他告戒我们,“大学生走进社会,首先要学会的是‘挨鞭子’,要学会忍耐,要受得住委屈。”

跟叶教授的交流一直是在轻松的氛围里进行着的。他不时的爆发出的爽朗笑声,缓和了我们原本紧绷着的神经。让我们在完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将采访进行到底。

附:叶教授诗《晚霞》

《晚霞》(之二)

黑夜追赶着我

我追赶着太阳